跳到主要內容
:::
羅光喜
電子郵件:
konghilo@ttcs.edu.tw

電話:
06-2371291 分機 3006

教師研究室:
241

業務職掌:
1.依據聖經信仰真理以及大學法與教育部或政府相關法令擬定或修訂
學則與各項核備法規來綜理教務。
2.擬定與推展校教學目標與學生核心能力之養成,促進師生研發、
教學品質、學術提昇、與教會產官校生等各方之協調或合作。
3.新進教員或教師教學輔導與申訴案之處理。
4.參與教會、他校、教育部、社會或國際相關研討或會議,增進本校
學術與教務品質。

現職:
神學研究所 副教授兼所長及教務處教務長


學歷:
芝加哥神學院 哲學博士

經歷:
1993~1998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中中會神岡教會傳道師、牧師
1995~1998, 2003-2022台灣省社區關懷協會理事
1997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中中會教社部長
1997 台灣省社區關懷協會台中縣居家老人服務第一任執行長
2003-現任 台南神學院專任舊約學教師,助理教授(2003-2012)、副教授
(2012-2022)、教授(2022~今)、神學系所主任(2004~2012,2021~現任含推教門徒宣教學系)、圖書館館長(2012~2015)、教務長(2016~現任)。
2006~2016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教制委員會委員、主委(20103)
諾克斯學院博士後研究(2016~2017)
2016~現任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普世關係委員會委員
2020~現今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南神神學院專任舊約學副教授

專長:
申命記史、祭司文學、希伯來文文法
舊約中宗教、後殖民聖經詮釋
台灣政治實況聖經詮釋

羅光喜

在校時間表 :113-2另開新視窗.pdf

近年學術研究成果

著作/ Books

  • 羅光喜。《地上的天國倫理:勝過文士與法利賽人的義》。台北:永望,1994。
  • 羅,孔喜。申命記歷史中的邪教集權:統治與抵抗的策略。台南:台灣教會新聞,2006。
  • 羅光喜。《教會禮儀》。台北:使徒,2015
  • 羅光喜。《舊約五經對台灣成為新而獨立國家的啟示:處境化與後殖民理論的經文選釋》。台南:南神,2017。
  • 羅光喜。《台灣建國神學:從聖經脈絡中看到上帝的呼召建國》。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2018。

校對

  • Katharine Doob Sakenffeld。 《路得記》。解經講道注釋叢書(Interpretation)08。鄭慧姃譯。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09。
  • William P. Brown。《傳道書》。解經講道注釋叢書(Interpretation)17。張洵宜譯。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09。
  • Joseph Blenkinsopp。《以西結書》。解經講道注釋叢書(Interpretation)23。張洵宜譯。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10。
  • J. Clinton McCann。《士師記》。解經講道注釋叢書(Interpretation)07。李子和譯。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10。
  • W. Silbley Towner。《但以理書》。解經講道注釋叢書(Interpretation)24。林晚生譯。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11。
  • Robert W. Jenson。《雅歌》。解經講道注釋叢書(Interpretation)18。羅敏珍譯。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12。
  • J. Gerald Janzen。《約伯記》。解經講道注釋叢書(Interpretation)14。張洵宜譯。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待出版。
  • Janice Catron。《永恆的盼望:從出埃及記與申命記看上帝的同在》。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婦女事工委員會,2018。
  • F. W. Dobbs-Allsopp。《耶利米哀歌》。解經講道注釋叢書(Interpretation)22。潘黎如譯。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19。
  • James L. Mays。《詩篇》。解經講道注釋叢書(Interpretation)15。張洵宜譯。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待出版。
  •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Old Testament Theology and Exegesis 共五冊,其中之A-Ethic, Gor-Lam, Rest-Z。張洵宜譯。台北:華宣橄欖,待出版。


期刊論文文章 / Articles

  • 羅,孔喜。 “黃傑瑞的書評。語境化與舊約:亞洲與西方視角之間。宣教研究 40(布里爾,2023):184-185。
  • 羅光喜。 〈動物--恩約夥伴、同邁新生〉,《女宣》461期(2022年09月)。
  • 羅光喜。〈為什麼基督徒要讀經?〉,《女宣》452期(2021╱3月)。
  • Lo, Kong-hi.“Healing Towards Justice and Peace in Asian Context based on theDivine Femininity,”《神學與教會》第44卷第2期暨第45卷第1期,2020年1月,頁144-167。
  • 羅光喜。〈審判是上帝的:申命記1:17的譯文問題與神學反省〉,《台灣教會公報社》(20220715)。
  • 羅光喜。〈創世記1:26-28 radah與kabash的彙編與在祭司文件脈絡中的意涵〉,《神學與教會》。20181212。
  • 羅光喜。〈立基母性神性優先的民生經濟〉,《神學與教會》第43卷第1期,2018年1月,頁79-96。
  • 羅光喜。〈概述聖經中建國挑戰上的神僕〉,《神學與教會》第42卷第2期,2017年6月,頁327-355。
  • 羅光喜。〈從舊約看喜樂〉,《神學與教會》第42卷第1期,2017年1月。Lo, Kong-hi.“Taiwanese Christianity and National Identities,”《神學與教會》第41卷第2期,2016年6月,頁482-518。
  • 羅光喜。〈台灣基督教與國家認同〉,《神學與教會》第41卷第2期,2016年6月。(上文之中譯)
  • 羅光喜。〈祭司典人觀之性別觀:創世記1:27之實況化詮釋〉,《神學與教會》第41卷第1期,2016年1月,頁1-20。
  • 羅光喜。〈希臘殖民下傳道書與但以理書中的宣教意涵〉,《神學與教會》第40卷第2期,2015年6月,頁274-288。
  • 羅光喜。〈從舊約五經看社會本質與成長目標〉,《神學與教會》第40卷第1期,2015年1月,頁192-211。
  • 羅光喜。〈從舊約聖經看教會在社會中的祭司角色〉,《神學與教會》第40卷第1期,2015年1月,頁212-230。
  • 羅光喜。〈教會的社會責任與角色〉《今日華人教會》二○一四年二月號。
  • 羅光喜。〈實況化舊約經文詮釋之翻譯模式〉,《神學與教會》第39卷第2期,2014年6月,頁315-334。
  • 羅光喜。〈後殖民詮釋創世記之綱要〉,《神學與教會》第39卷第1期,2014年1月,頁67-84。
  • 羅光喜。〈後殖民性舊約經文詮釋之芻議〉,《神學與教會》第37卷第1、2期,2012年6月,頁1-28。
  • 羅光喜。〈舊約神觀象徵在牧關應用上的芻議〉,《神學與教會》第37卷第1、2期,2012年6月,頁210-229。
  • 羅光喜。〈從舊約看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時代使命〉,《神學與教會》第36卷第2期,2011年6月,頁231-258。
  • 羅光喜。〈長老教會總是關心政治?--加爾文論教會與政府〉,《神學與教會》第36卷第2期,2011年6月,頁278-297。
  • 羅光喜。〈改革宗聖靈論與改革宗神學教育〉,《神學與教會》第36卷第1期,2011年1月,頁77-92。
  • 羅光喜。〈逆風中的神召告白〉,《神學與教會》。20110404。
  • 羅光喜。〈禧年信息與台灣建國〉,《神學與教會》。20101118。
  • 羅光喜。〈救災的神學反省:以舊約聖經為根據〉,《神學與教會》第35卷第2期,2010年6月,頁261-275。
  • 羅光喜。〈概述舊約中神人關係的醫治與復和〉,《神學與教會》第35卷第1期, 2010年1月,頁18-31。
  • 羅光喜。〈舊約中以色列國家觀的變遷:政治或宗教?〉,《神學與教會》第35卷第1期, 2010年1月,頁127-147。
  • 羅光喜。 〈上帝不喜悅的禁食〉,《女宣》。2010年0115。
  • 羅光喜。〈懇求上帝提昇台灣國民的生命品質:學習詩篇八十五篇的祈禱〉,《神學與教會》。20090430。
  • 羅光喜。〈烽火老人夢〉,《神學與教會》第34卷第1期,2009年1月,頁1-16。
  • 羅光喜。〈照聖經選總統〉,《神學與教會》第34卷第1期, 2009年1月,頁225-246。
  • 羅光喜。〈服事公義的上帝---- 一個神學教育的基要內涵〉,《神學與教會》。20080501。
  • 羅光喜。〈以上帝的律法精義參與台灣制憲〉,《神學與教會》。20070910。
  • 羅光喜。〈恢復國家名稱台灣:一項神學與促進國際公義的工作〉,《神學與教會》。20071110。
  • 羅光喜。〈使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人權宣言的聖經觀點〉,《台灣新而獨立的國家: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聖經與神學論述》。林芳仲編。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200708。頁83-112。
  • 羅光喜。〈祭司典的國家建構〉,《神學與教會》。20070415。
  • 羅光喜。〈國際公義與秩序:上帝要大的服事小的〉,《神學與教會》。20070415。
  • 羅光喜。〈從舊約聖經反省二二八反殖民抗爭〉,《神學與教會》。20061030。
  • 羅光喜。〈二二八國難的記憶與禮拜內〉,《神學與教會》。20061030。
  • Lo, Kong-hi. “A Continual Debate on betulah (Virgin) as Anath in Job 31:1,” 《神學與教會》。200601。
  • 羅光喜。 〈以色列禁吃的菜單----分別為聖、反帝國主義、與尊重生命〉,《女宣》。2004年1125。
  • 羅,孔喜。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文件和申命記歷史中的常年民族主義:一個受苦的台灣基督徒的視角。」神學與教會。
  • 羅光喜。〈中國官方文件與第一申命記史中的恆真國家主義〉,《神學與教會》。20040925。(上文之中譯)
  • 羅光喜。〈聖經的海洋觀〉,《神學與教會》。20031006。
  • 羅光喜。〈長老教會禮拜程序的舊約根據〉,《神學與教會》。20031006。
  • 羅光喜。〈聖經解釋的初探與反省〉,《神學與教會》。20031002。
  • 羅光喜。〈申命記史中的祭典集中化:一個宰制與反抗的策略〉。《神學與教會》。20031002。


論文發表或演講 / Presentations

  • 羅,孔喜。 “中華人民共和國孤立和吞併台灣的行動造成的台灣困難”,於 2022 年 9 月 5 日在德國卡爾斯魯厄舉行的第 11 屆 WCC 大會 Brunnen/PCT 研討會上發表。
  • 羅光喜。〈數位時代網路視訊禮拜的聖經根據及反省〉。北美教協 2020 年線上神學研究會:數位時代的教會。2020 年 10 月 12日。
  • 羅光喜。〈長期隔離期間借助網路視訊舉行聖禮典的芻議〉。北美教協 2020 年線上神學研究會:數位時代的教會。2020 年 10 月 13日。
  • 羅光喜。〈疫災中可藉數位管道凸顯的教會存在價值〉。北美教協 2020 年線上神學研究會:數位時代的教會。2020 年 10 月14日。
  • 羅,孔喜。 2019 年 4 月 30 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世界宣教理事會 2019 年東亞地區成員宣教論壇上發表題為「基於神聖女性氣質的亞洲背景下的治癒與正義與和平」的演講。
  • 羅,孔喜。 “情境聖經研究:對帝國的深化分析——台灣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文件和申命記歷史中原始民族主義的批判視角”,在PCT主辦的台灣普世論壇上發表,在新竹聖經學院舉行,台灣,2018 年11 月29 日。
  • 羅,孔喜。 “台灣基督教與國家認同”,在中國社會新宗教民族主義國際會議上發表,由郭震天博士協調,荷蘭萊頓大學國際亞洲研究所,2016年4月21日至22日。
  • 羅光喜。〈頭一日的創造:多重探索創世記1:1-5〉。北美教協2016神學研究會:悶世代的傳道、聽道、行道。加拿大:多倫多,20161006。
  • 羅光喜。〈祭司神學與申命記神學整合的背景與意涵〉。北美教協2016神學研究會:悶世代的傳道、聽道、行道。加拿大:多倫多,20161006。
  • 羅光喜。〈舊約中的靈恩運動與以色列國〉。台南神學院教牧進修。20121101。
  • 羅光喜。〈改革宗聖靈論與改革宗神學教育〉。發表於泰國曼谷舉行之第四屆星、馬、台、泰教牧激勵團聯合會中。本屆主題為「改革宗聖靈論與今日教會」,本講為被指定之第三講講題。2010年8月18日。
  • 羅光喜。〈Waiting as blessing: 以摩西曠野四十年為例〉。台南神學院教員研討會。20120405。
  • 羅光喜。〈長老教會總是關心政治? 加爾文論教會與政府〉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紀念加爾文誕生500週年研討會:加爾文與今日教會專題八。20110430。
  • 羅光喜。〈舊約中以色列國家觀的變遷:政治或宗教?〉。台南神學院神學研討會。20091015。
  • 羅光喜。〈祭司國或跟隨基督的台灣國〉。台南神學院神學研討會。20090611。
  • 羅光喜。〈舊約中的松年關顧(一):上帝的關顧〉。台南神學院彰基教牧研討會。20080519。
  • 羅光喜。〈舊約中的松年關顧(二):自我、家庭、與社會關顧〉。台南神學院彰基教牧研討會。20080519。
  • 羅,孔喜。 “恢復台灣的國家地位,將其作為在國際社會中貢獻正義的一項神學任務”,提交給慶祝 PCT 人權宣言 30 週年國際會議的論文,台灣新竹,2007 年 10 月 11 日。
  • 羅光喜。〈決定聖詩「阿們」結尾存廢的聖經根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教制委員會。20050621。
  • 羅,孔喜。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文件和申命記歷史中的常年民族主義:受苦的台灣基督徒的視角”,提交給台灣基督教與文化研究中心的論文。 2004 年 9 月 25 日。
  • 羅光喜。〈申命記史中的祭典集中化:一個宰制與反抗的策略〉。台南神學院神學研討會。20031002。